网站首页  用户名:密码:记住登录名

杨蓓的博客

个人档案

杨蓓

idc
室内设计师

日志分类

最近访客

最新评论

友情链接

统计信息

博客:68 篇
评论:0
访问:正在读取...

日志

西洋门楼:北京四合院的“洋味名片”

(2007-01-17 13:12)
标签:北京 门楼 四合院 

明朝传入 清朝大流行 中西合璧 胡同出特色———

  作为风格突出的建筑,北京街巷里的西洋门楼实在是值得认真欣赏细细品味的。那独特的造型、精美的装饰、古朴的色调,都在述说着,一座千年古城是怎样与西方文化融合的。

  西洋门楼

  在胡同中争奇斗艳

  说起老北京的四合院,首先想起的是门楼。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小门小户,都要有一个门楼。门楼是四合院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,就如同现在的名片。不用进到四合院里面去,只要站在胡同里,在外面看看院门口的门楼,就可以知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。

  西洋门楼

  在明朝出现清朝曾是时尚

  北京的门楼千姿百态,历史悠久,其中独具特色的当属西洋门楼了。西洋式建筑,相对北京千年的建城史,算不上古老,但也有几百年之久了。大约是在明清之际,传教士给北京引入了西洋建筑样式,当时主要是教堂及其附属建筑。

  到了清朝,由于与欧美接触日益频繁,西方的建筑样式不断渗入北京这座千年古城,连皇家园林圆明园都大举采用西洋样式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之,民间的建筑采用西洋样式也就成了一种时尚。

  到了民国初年更有一批留学欧美的建筑师学成归国,欧式建筑渐成风气,西洋建筑增多,胡同也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西洋的建筑元素,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西洋门楼。

  老北京的西洋门楼有“全盘西化”的,有“中西合璧”的。中式门楼讲究的是雕梁画栋,注重彩绘。而西式的门楼大多装饰比较简练,中西结合的门楼则精镂细刻,装饰得极其精美,雕梁画栋的极为少见,大多是以镂刻装饰为主。

  用画笔留住西洋门楼

 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、房地产开发,许多胡同和四合院早已不复存在,门楼当然也面临拆迁。老北京的门楼已所剩不多,尚存的西洋门楼更是少得可怜。面对大面积的拆改,有一种抢救办法是记录下那些即将被拆除的门楼和四合院,绘画便是重要的方法之一。

  有人可能会说:现在有了数码相机,拍下来不就完了吗?殊不知,拍照永远也取代不了绘画,画笔可以融进一份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感情。

  在北京现存不多的西洋门楼中,西城区光明胡同35号院的门楼具有典型的西洋建筑风格。门顶上部是一个三角形矮墙,中部雕塑着五角星,采用的是“堆塑”的方法,据说是后来加上去的。

  张自忠路5号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欧阳予倩的故居。这个小院的门楼是简朴洗练的西式门楼风格的代表,门楼宽敞高大造型简朴,不事雕琢。门楼不是西方石材结构,而是砖结构的,符合当时的“西学为体,中学为用”原则。拱形门券上有三个高大而突起的梯形作为装饰。门洞上方的弧形屋檐造型最能体现西洋风格。

  富有特色的西洋门楼还有小报房胡同2号的门楼。门柱仿照西洋石柱,柱头和柱脚有云朵形状的装饰,柱顶呈三角形。为了突出立体感,采用了层进式等边三角形,中间的雕塑也是典型的西洋样式。

  此外还有汪芝麻胡同26号、南锣鼓巷23号、东棉花胡同甲2号的门楼、北新华街甲15号的门楼等。三井胡同32号的门楼,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式,门顶和门柱以及装饰的砖雕图案是中式的,具有西洋特色的主要是它门上的拱形造型。惜薪胡同3号的门楼则是另一种风格,简朴洗练、不事张扬。

 

分享到 分享到豆瓣 分享到开心网 分享到新浪微博 分享到人人网
评论 (0) | 阅读 (843) | 类别  

所有评论

登录发表评论
用户名   密码   注册